ASOVI

在城市的縫隙間穿梭、玩耍。


Powered by Esri

黑金通/花蓮港驛

金三角商圈的人潮可說是由中山路帶起。花蓮港驛在現今中山路與重慶路交叉口落成,藉此增添大量遊客,日治時期的中山路變成最繁華的街道。當時鄰近鋪設鐵軌,因鐵軌的黑金色讓中山路在這時期稱作黑金通,這個名字現在也被日式定食餐廳沿用成店名,店裡充滿文青氣息,是IG的熱門打卡地點。

旅館集中區/常盤館

因為火車站的建立,中山路附近也成為旅社集中區,擁有當時最豪華的旅館「常盤館」,常盤則有「請客人常來盤留」的意義。常盤館是1930年建的木造日式建築,可說是五星級飯店呢!後來卻遭大火燒毀,現在則是金龍大旅社與知名的郭乾香名產店,雖然這兩間店已歇業,仍可感受不同時代的風情。

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在中山路郵政總局旁有一塊三千坪的空地,假日經常可以看見長輩帶著小孩前來玩耍、散步、遛狗,甚至有年輕人在這練舞,一旁「自由廣場」四個大字,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曾是日治時期關押犯人的花蓮監獄。

自由廣場被列為古蹟,保留當時監獄的ㄈ字型外牆與兩座瞭望台,曾經設置藝文空間,舉辦過「原住民漂流木藝術節」。除此之外,還增加公共藝術裝置,包括原住民圖騰地面裝飾、光雕燈柱,將原先肅穆的監獄氣氛一掃而空。綠化工程也讓自由廣場在視覺上更舒適,裡頭也設置許多長椅,若是逛街累了,便可到自由廣場休憩。

現場刻字的人情鋼筆店

位在公正包子斜對面的「福福鋼筆店」由賴義山在民國44年創立。賴義山原本設置攤位賣愛國彩卷,為了有好彩頭將攤位取名為「福福」,但彩券的利潤太低,親戚便建議他改賣鋼筆。當時書寫皆用鋼筆,也常拿來送禮、祝賀,從學生時代就喜愛鋼筆的賴義山便開始開福福鋼筆店。

現今的鋼筆店已換成賴義山的兒子接手,在客人上門時會親切詢問是否有用過鋼筆的經驗、想挑選什麼類型的鋼筆,再一一介紹。店裡大部分是賣賴義山研發的雙面鋼筆,雙面鋼筆一面粗一面細,可靈活運用在寫字和繪畫。除了賣鋼筆,老闆還會修筆、磨瑞士刀、修錶、修打火機,甚至提供免費刻字服務,福福鋼筆店因而成為一間不平凡的鋼筆店。

清涼夏日果汁店

中山路上招牌有點老舊的「西瓜大王」由謝煙創立於戰後初期,原本的店名為「員林行」,初期主要批發西瓜和甘蔗,因謝煙在挑選西瓜上有獨到的眼光,逐漸做出名聲。

現今的西瓜大王已傳承至第三代,因同業競爭變多,除了賣西瓜也兼賣果汁和其他水果切盤,堅持現點現切現打,店內的騎樓擺放桌椅,可以坐在門口享用新鮮水果,炎熱的夏天不妨前往西瓜大王坐著休息,喝杯冰涼的果汁吧!

走在中山路上,除了有許多老店外,還有令人熟悉的各類連鎖店、新開的店家,這些商店使充滿復古氣息的中山路加入現代氣息,在踩點知名觀光店外,也可至中山路尋找屬於自己的愛店。


時光之森的探訪者

當我們走過林森路

位於花蓮市區的林森路是一條相對靜謐的街道,細看便可發現它的不平凡。從中華路口至忠烈祠,林森路延伸出枝條般的小巷,蜿蜒的巷弄間藏著古舊的日式木造建築,許多久遠的名字,靜靜躺在現代化的招牌上,這其中的故事,就等待你走訪與提問。

因戲而聚

1930年代時,忠烈祠還是花蓮港神社,今日林森路一帶也還是荒郊一片。由於林森路在過去不是交通要道,因此開發得很晚,位在繁華的邊陲的林森路,坐落於此的只有成群的日式公家宿舍。

林森路的改變,發生在國聲戲院落腳之時。當時的花蓮已經有中美、天祥、豪華、美琪等前身為布袋戲院的影院,國聲戲院則致力於更新硬體,並放映西洋流行電影,這些新潮的娛樂,立刻在花蓮掀起一股風潮。

因為看戲的人潮聚集,周邊也因應出現了海產店、雜貨店等商機,帶動起一整條林森路的人潮,看完電影之後,還能到國聲紅茶、海產店等處繼續吃喝玩樂,那是林森路最繁華艷麗的時代。

之後,秀泰影城入駐花蓮國聯五路,周邊也出現好樂迪、電子遊樂場等更加新穎先進的娛樂設備,傳統的影城就因此而沒落,今日踏上林森路國聲戲院舊址一帶,只剩下國聲沾醬雞排,能稍微勾起對林森路「國聲時代」的回憶。

國聲沾醬雞排/國聲戲院

林森探花

在林森路293巷街口處,有棟花一般繽紛顯眼的建築:CHU PINK HOUSE x 乾燥花,不只可以在這裡享受下午茶,還能推門走入滿是乾燥花的美麗世界,喜歡甜美氛圍的朋友不妨前來體驗。

記憶作日,忘返今時

你也可以在林森路與復興街交會處,轉進復興街98巷,探訪老屋改造成的「98裡作」,對面則是花蓮老牌的雁山印刷廠。98裡作可以聆聽花蓮在地的老故事,也可以看看各種小農產品,將花蓮的自然美好帶回家。

老屋.舊書.貓

最後來到接近忠烈祠前的林森路後段,不妨找找林森路260號吧,那是花蓮農校舊校長宿舍的主體建築,現在已被登錄為花蓮市的歷史建築。

在它的四周,也有許多老屋整修而成的店家,例如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屋,便在一旁的小巷中,在這裡,可以感受老屋中沉澱的古樸風采,還可以摸摸貓,買本書,喝一杯飲料,享受悠閒的時光。

鯨豚‧咖啡‧雞蛋糕   

黑鯨咖啡位在林森路小公園對面,取名黑鯨,正是因為老闆受到黑潮海洋文教會的影響,開始關注鯨豚、關注海洋,店內布置充滿著鯨豚的圖樣,深灰藍的牆面讓這些線條彷彿在大海中,有了生命。

幸運的話,會遇到熱拿鐵上有鯨魚拉花,圓潤的線條讓人感到溫暖,另外老闆堅持以耗時費工的手網烘焙咖啡豆,創造獨特的風味。如果來到這裡,也可點有著鯨豚、海龜形狀的雞蛋糕,靜靜享受陸地上的海洋時光。



固定專欄:秘境探險

花蓮米老鼠與牠的產地

或許只有親眼見到那張詭異的笑容,你才能理解花蓮人為何將坐落在忠烈祠與陸軍防衛指揮部之間的「花蓮米老鼠」視為令人哭笑不得的共同記憶。

如果你的旅程從花蓮市區開始,前往美崙山公園的路上會經過將軍府、松園別館、憲兵隊和陸軍指揮部……,當你正懷疑是否誤闖軍事重地時,就感覺到道路的明顯爬升,然後,「牠」的笑容就猝不及防地出現在眼前。 

米老鼠怎麼會在這裡?也許你得親自闖闖才能理解,但來了也不排除會更困惑的可能。牠的後方是美崙山公園的主要步道,坡道由美崙山的南端往西,左手邊是花蓮市一覽無遺的街景,到目前為止,你也許會覺得這裡和普通山上的公園沒什麼不同——但其實,美崙山的秘密就藏在你右手邊的山林之中。

隨意選一條佈滿青苔的小徑,你將會發現國軍隱藏在山壁的迷彩堡壘、日本軍人留下的歐式倉房,以及不知名的偵察哨……,是的,那種種誤闖軍事禁地的疑惑都不是錯覺,從前因為地形優勢,美崙山成為花蓮重要的軍事區域,直到近30年,才開放轉型,以「花蓮迪士尼」的形象,融入在地居民的日常。於是,廢棄碉堡被改造成了那奇妙的米老鼠,社區球隊開始在此練習,若你在週末造訪,還能看見社區居民在此跳舞的盛況。

除了從前是軍事用地,美崙山還因為另一個原因被當地人視為不宜靠近的「禁區」。

從日治時期,還叫米崙山的美崙山就被日本人稱為「月山」(與一旁「日山」的花崗山相對),意思「屬於月亮的山」,雖然無法找到命名依據,但從那時候開始,美崙山一帶流傳的幾乎都是和「月亮」一樣陰森森的故事。

松園別館

原為日軍軍事設施的松園別館在戰後由於缺乏管理一度廢棄,曾有「台灣十大鬼屋」之一的稱號,因為流傳著神風特攻隊幽靈會在夜晚出沒的傳說,成為了從前青少年夜遊試膽的聖地。

原為日軍軍事設施的松園別館在戰後由於缺乏管理一度廢棄,曾有「台灣十大鬼屋」之一的稱號,因為流傳著神風特攻隊幽靈會在夜晚出沒的傳說,成為了從前青少年夜遊試膽的聖地。

菁華橋

位於美崙溪出海口的菁華橋現今是遠挑太平洋的景觀點之一,但對當地人而言,這裡更以流傳跳橋自殺、情侶殉情、水鬼抓交替等鬼故事聞名,相較松園別館而言,是更加出名的在地鬧鬼景點。

阿里嘎該

美崙山還曾經是阿美族神話中巨人「阿里嘎該」的棲息之地,傳說這種妖怪力大無窮、會在夜晚時騷擾人類,經過多次戰爭才被阿美人趕走,不過,即使巨人真實存在,在日軍佔領時也大概被大砲與坦克車給嚇跑了吧。

隨著時間過去,就和軍事營區一樣,美崙山的故事與傳說也漸漸被人們遺忘,但當你造訪這裡時,或許可以打開想像的眼睛,也許,你會發現米老鼠的眼睛在入夜時轉動、或在層層樹影間發現巨人留下的腳印……,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恐怖吧,但在這看似平凡公園裡留下的想像空間,正是美崙山公園獨到的魅力所在。


固定專欄:餘光之外

那些年,我們一起堆的環保公園

騎在海岸路上,太平洋就在你旁邊,尤其經過花蓮港後,大海就在正前方,海平線幾乎跟山稜線一樣高,聽起來是有點誇張,但絕對是會讓人驚訝的景色。

白燈塔,綠海岸,無限拍照密境

有些人形容環保公園是「私房景點」,這個詞現在有點氾濫,但拿來形容環保公園實在是很貼切。

環保公園是七星潭南方的一小段海岸,兩地相距不遠。七星潭名聲響亮,環保公園旁又有四八高地、花蓮觀光酒廠等景點,因此聲量就被蓋下去了,知道的人不多,即使是天氣好的假日,同時大概只會有兩三組遊客。

環保公園勝在海景優美好拍。這裡能同時捕捉到花蓮的山、海跟天空,只要天氣好,隨便拍都好看。旁邊的白色奇萊鼻燈塔更是此處海景的亮點,由於燈塔不高,附近海岸並不能取到燈塔的景。遊客不多,也讓在這裡拍照的人少了壓力,不需要怕擋到人,盡情地想拍多久就拍多久

注定私房的景點

 在環保公園,有時能看見一些計程車載遊客來,讓遊客下車用燈塔為背景拍幾張海景,然後就上車離開。在地運將果然厲害,對景點特性的掌握恰到好處,知道環保公園稍停可以,久待萬萬不能。要說為什麼,只能怪環保公園作為景點的體質不佳。

從海岸路過來,雖然沿途有壯麗海景,但也會經過工業區,像是中鋼、台泥的廠區,附近荒涼,除工廠外幾乎沒有建物,更別說商店。通往環保公園的路,是主要道路旁的一條岔路,附近樹林茂密,很容易就會忽略這個入口。沿路往裡走,會看見一個蓋到一半就閒置的廁所,這就是環保公園的大門口了。

其實在數十年前,這裡曾經是花蓮縣的垃圾聚集地,這是一座海濱的垃圾掩埋場。經過長久的累積,垃圾堆到20多公尺高,1996年時不得已宣布停用。

市公所在垃圾山上覆蓋土壤,種植草皮,轉化為今天的環保公園。如今綠草如茵的小丘,內部就是一座龐大的垃圾山,即使外觀不明顯,仍有線索可循。稍加觀察,在草葉間就能發現一些外露的垃圾,而在雨天之後,環保公園草地上的爛泥與水窪常久久不乾。

暫時的環保/下一個公園?

改頭換面後的環保公園仍然被爭議纏身。美麗的太平洋與花蓮夏季的颱風,對環保公園臨海的那一面造成嚴重侵蝕,覆蓋的土壤流失,垃圾山一點一點崩落大海。市公所運來的消波塊,仍然不敵自然力量,三、五年即被海水吞沒。

今天到環保公園,沿岸走去,不會看見垃圾外露的驚悚畫面。兩年前,市公所將環保公園沿岸的垃圾清運走,以層層蛇籠構成擋土牆,盡可能在短暫時間內,遏止一陣子垃圾落海的問題。

站上蛇籠,向下俯視著海,能看見陡坡底部的消波塊,其間濺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常有釣客站在消波塊上釣魚。

近海清澈,遠海湛藍,像從來沒被弄髒一樣。而順著海岸往右邊看去,就是新的垃圾掩埋場,緊鄰在環保公園旁邊。

本刊文章及照片由黃心妤、游力達、呂哲仲、陳思婷、石卓勳、謝文婕共同編製。

特別感謝黑潮基金會提供環保公園相關照片。

故事地圖版文字編輯:謝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