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澳濕地瑰寶

適合 親子遊 及 生態愛好者

貝澳位於南大嶼,其自然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生境的多樣性孕育著各類物種。在這裏可以遊覽兩種不同的濕地,包括位於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濕地及由廢棄農地演變而成的淡水濕地,各有特色。

來到貝澳可以花上一整天靜靜地仔細觀察生態,也可以作輕鬆簡便的郊遊活動。這裡亦有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沙灘及營地,適合進行多樣的戶外活動。


路線地圖

A:淡水濕地路線

路線總長:1.8 km 特色:淡水濕地的生境在香港已愈趨罕見,也是水牛依賴的生境。沿路線可以走到貝澳沙灘。 路程:慢走探索約1.5小時

B:紅樹林路線

路線總長:1.2 km 特色:可以看到多種潮間帶泥灘的動植物 路程:慢走探索約1小時

*路線主要以水泥平路為主,中途或途經部分沙灘及泥灘路段。

Powered by Esri

A:淡水濕地路線 ; B:紅樹林路線


路線概覽

兩種濕地,多種發現

淡水濕地的水牛

紅樹林生態萬花筒


沿途景點

1

杯澳

貝澳,原稱杯澳,位於大嶼山南部的一村落,有稱因地形像螺之故,舊稱為「螺杯澳」,而杯澳一名於今天的「杯澳公立學校」仍可見線索。

歷史圖片來源:蔡倩如;1960;香港大學圖書館

2

杯澳公立學校

在早期農業社會的香港,不少鄉村都會設立村校或私塾,供村內的孩童讀書識字。

杯澳公立學校於1952 年創立,由村民捐地,再由政府斥資興建。後來因七八十年代農耕日漸式微,不少村民外移或讓子女到巿區上學,杯澳公立學校曾在1989年瀕臨倒閉,最後學校成功配合愉景灣及東涌新巿鎮發展,由小型村校轉型成為全日制學校。

由於貝澳一帶有不少外籍人仕聚居,現時學校約七成學生為非華語學童,為非華語指定學校。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57;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3

淡水濕地

貝澳沙灘後方亦是淡水濕地,當中可細分為淡水沼澤及季節性濕地,相信都是村民荒廢的農田。當中有水道貫穿,部分位置泥漿深度可及膝。

這些濕地為水牛、兩棲及爬蟲類動物提供重要的生境,水牛的生存更是依賴這類淡水沼澤。

4

水牛

昔日,水牛曾經是農民耕種的助手,農業式微後,水牛便被自由放養成為「野生動物」。水牛會於濕地挖泥形成泥漿並浸浴,泥漿則成為兩棲動物的微生境;水牛啃食清除過度生長的野草,亦有助維持濕地生境,避免濕地被過多植物佔據。

於泥漿打滾更有助保護水牛的皮膚及降溫。

✱觀察時請尊重野生動物,切勿餵飼及騷擾。

5

海岸保護區

貝澳一帶於城規會分區計劃大綱圖中被劃定為「海岸保護區」,相似的淡水濕地因發展逐漸消失,貝澳濕地的生態便更值得保護。

6

貝澳營地

貝澳有一寬闊沙灘及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營地,若希望漫遊鳳凰徑並於中途露營,貝澳營地是一個不錯選擇。

7

貝澳沙灘

貝澳沙灘營地前的泳灘是享受日落時分的好地方。

8

潮間帶紅樹林泥灘

貝澳位於河口,因此河的兩岸形成了受潮汐影響的泥灘。處於河的兩岸,潮退時可近距離觀察各種潮間帶生物互動,冬季更會吸引遷徙的水鳥停留覓食。

*如希望近距離觀察泥灘生物,動作緩慢和耐心便是重點。

9

招潮蟹

雄性招潮蟹擁有一隻大螯,會用於展示地盤和擊退競爭對手。

✱觀察時請尊重野生動物,切勿餵飼及騷擾。

10

彈塗魚

彈塗魚雖為魚,但卻能以濕潤的皮膚及鰓的特殊構造於陸地呼吸

✱觀察時請尊重野生動物,切勿餵飼及騷擾。


貝澳黃牛Billy的故事

Billy是過往生活於貝澳的黃牛,由於貝澳露營活動頻繁且來往遊客會向Billy投餵,使得Billy的習性大改,並經常翻垃圾桶尋找食物,因而誤食膠袋及塑膠包裝。

Billy於 2018 年 11 月離世,被解剖後確認是大量塑膠垃圾導致腸度阻塞而死,獸醫於其胃部抽出的膠袋更裝滿兩個大垃圾桶。

是首隻確認因吞食過量塑膠而死亡的野生動物。

一個胃,究竟能塞進多少膠?

※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 切勿餵飼野生動物 ※


交通資訊

新大嶼山巴士:

1 梅窩 - 大澳 2 梅窩 - 昂坪 3M 梅窩 - 東涌市中心 4 梅窩 - 塘福

🚏新圍村巴士站 🚏羅屋村巴士站


製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