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放送

自1920年代起, 廣播節目逐步成為台灣民眾娛樂來源之一。繼1928 年底,臺北放送局成立以後,台南也增建南部放送局,在1932年4月正式開播。節目表隨日治官方報紙 《台南新報》定期刊行,從中可見參與廣播的表演者、表演曲目、歌詞及劇本大綱,時而穿插精彩圖照。這些珍貴內容,間接呈現了當時民眾共同聆聽的聲音記憶。 本研究將從官方檔案和統計,梳理台南放送局的成立起始,討論「誰在聽?」以理解南部廣播聽眾的普及程度。再藉由這批節目文本,進而觀察「聽什麼?」,具體鎖定1932年4-6月的報紙版面,進行內容之初步考察。希望透過Storymap的圖文史地整合功能,更清晰傳遞廣播活動在南台灣的發展歷程。
Since the 1920s, radio programm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sources of entertainment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pei Broadcasting Bureau at the end of 1928, the Southern Broadcasting Bureau was added in Tainan, and in April 1932, broadcasting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programme schedule was published regularly in the Tainan Xinbao, 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shows the performers involved in the broadcasts, their repertoire, lyrics, and script outlines, sometimes interspersed with spectacular photographs. These precious contents indirectly present the sound memories of the people who listened to the broadcasts at that time. In this study, we will look at the founding of the Tainan Broadcasting Bureau from official records and statistic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who was listening‘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southern broadcasting audience. Through these programme texts, we will further observe the question of ‘what are you listening to’ by focusing on the newspaper pages from April to June 1932 for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Storymap's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ing activities in Southern Taiwan can be more clearly conveyed.


台南放送局今昔對比
前台南放送局位置圖
日文的「放送」ほうそう,即是廣播之意,用於電台或電視的播放,各地播放的電台稱作「放送局」。台南擇地於大南門城外(台南市桶盤淺大南門遊園地)興建「台南放送局」,在 1932 年(昭和 7 年) 4 月竣工完成,總工程經費為 6 萬 6 千圓,建築風貌為現代主義過渡風格。(註1,頁13)「原台南放送局」一樓為入口門廊與門廳、守衛室、辦公室及台長室。二樓為西向角隅處的小型控制室與第三間播音室、中央播音控制室、東側第一播音室。現為準備室、控制室、播音室。
根據南藝大古蹟修護團隊的考察,台南放送局自 1932 年建成後,1941 年由總督府進行增築作業,而非原屬臺南市單位,因為台南放送局最初為「官設」, 後改升為「官廳」,受臺灣總督府所管轄,而根據局內兩塊木製棟札得以見證這段史實。(註2,頁78-79)開工日期為1931年10月左右,根據日日新報的報導,1932年1月21日下午正式舉行「上棟式」,各地官員及校長約有兩百多位來賓參與。同年4月1日正式開播,區域範圍擴及現今的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和外島澎湖。而該建築現已改建為 臺南市南門電影書院 。放送局另設置一處中繼受信所,位於前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內,現屬於成大校區。
內頁來源:臺南市政府《臺南舊城魅力之旅(下輯)》,2002,頁45。
1999年,臺南市文化基金會進駐,至2001年7月16日,該建築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基金會即遷出。
1932年3月臺灣遞信協會雜誌N122上刊載,仍在建設當中的台南放送局照片
1932年1月23日 關於台南放送局「上棟式」的報導
「上棟式」是日本房屋建築時,主要的棟木(屋頂的主樑)架設完成後所舉行的傳統儀式。目的是為了感謝神明庇佑,祈求建築工程順利進行,以及日後居住在此的人們能夠平安幸福。「棟札」則是記錄建築資訊的木牌,上面寫著建築相關神明、建築業主、營造業者和大工棟梁的名字,以及建造的時間。棟札通常會被釘在棟木上,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台南放送局的棟札樣式,可參見上註2的臺南市安平城隍廟陳壽彝門神與臺南放送局廳舍增築工事棟札修護暨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1932年4月1日 開播當日介紹台南放送局
1932年4月1日 開播當日介紹台南放送局內部
[右圖] 1932年4月1日開局當日的慶祝活動及人潮
電波鐵塔
1932年2月日本田中商會徵求收音機代理店賣家
真空管收音機以其操作簡便與音質渾厚著稱,即使沒有專業電子知識,一般使用者也能輕鬆上手。相較於礦石收音機,真空管收音機採用獨立供電及電子管放大電路,對信號的依賴度較低,這使得廣播訊號能更穩定地傳輸,為廣播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