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宮與古蹟的距離

山西宮的地理位置

山西宮位於台南市關廟區關廟里004鄰正義街37號,向南行連接至中山路,向東則是連接至南雄路,山西宮主祀關聖帝君,為關廟地區鄉鎮級的大廟,但香境為遍及全關廟區,祭祀圈遍及區內十一個里(關廟、山西、香洋、北勢、新埔、新光、南花、北花、松腳、東勢、五甲)。

山西宮的歷史沿革

根據康熙59年(1720)陳文達編撰的《台灣縣志》卷九寺廟條中記載,先民於康熙57年(1718)首建「山西堂」,歷經45年,在乾隆27年(1726)時,由台灣知府蔣允焄斥資鉅額工程費銀元兩千,重建為正式廟宇。到了道光24年(1844)因「 郭光侯事件 」,山西宮的前殿及後殿都因大火被燒毀,僅存中殿無事,雖在道光28年(1848)重建完成,在咸豐3年(1853)及同治元年(1862)分別遭遇了兩次大地震,在其後都順利修復完成。在三次的重大災害中,中殿皆無受到損害,成為信徒口中流傳的神蹟。中間再經幾次大規模重建,而當時所建的龍柱、壁堵之石雕被保留在舊廟(今太歲殿),蜘蛛結網木雕、鼓鐘則是分別被保留在新殿前殿及殿內兩側。

皇民化運動期間,日本政府為了削弱漢人民族意識,焚燒神像,並且要求人民祭祀神宮大麻,在昭和19年(1944),除了被居民藏匿其來的二到五尊關帝神像及大型鎮殿神像外,其餘全遭焚毀。到了民國34年(1958),國民政府執政時,關廟的鄉民才將山西宮修復,恭迎避難的神像回殿。民國47年(1958)林竹圍等信眾發起募捐修繕,殿內的九龍籬及外簷花籃木雕就是在此期間添建,並在同年底建七朝大醮,且訂下了每12年建醮一次的傳統。

民國63年(1974)在信徒代表大會議中決定重建,於農曆9月15日在舊廟的後50公尺處動土,在民國71年(1982)謝土,工程歷時7年又7個月,更是邀請到潘麗水大師繪製門神彩畫,並將舊廟宇移地保存,原貌遷至新殿北側。

山西宮對地方的重要性

山西宮不僅是現在居民的信仰中心,在早期更是先民在地區發展上的重鎮,凝聚了社區居民的意識,明鄭時期起在關廟開發的族群多元,有平埔族及漳泉二籍的漢人,廟宇的存在不僅是為了信仰,更是聚落形成、凝聚族群意識的重點。另外,當時擁有名望籍能力的鄉紳耆老,除了需要官方支持外,也需要寺廟來增加自己的聲量,當地方上有任何大小事需要討論決定時,地方耆老就會選在山西宮的廟埕做討論,山西宮成為了一個發號施令的中樞,漸漸地發展成關帝廟街的自治中心。而關廟的發展也以山西宮為中心,作為關廟的經濟活動中心,居民以山西宮為中心帶狀發展,漸漸成為附近的山產集散地,廟前廣場成為攤販聚集區,而關廟街上也開了許多店舖,在教育方面,在清領時期山西宮也是當地的教育中心,清領時期官府力量為能深入民間,因此廟宇成為鄉約宣傳地點,山西宮成為政令宣講、傳達命令的講習所。

明鄭時期就存在的山西宮,為什麼沒有被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文化資產要被指定時,需要具備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規定,古蹟的定義為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而歷史建築的定義指歷史事件所定著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之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以龍山寺被指定為古蹟的理由為架構來分析推測山西宮為何未被列為文資的理由。

(一)是否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的部分,根據記載(明鄭氏臺灣軍備圖),關廟區早期原本為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墾地,在明鄭時期漢人進入新豐里墾荒,關廟地區有了漢人聚落香洋社。到了康熙57年(1718),先民在此設立山西堂,主祀關聖帝君,廟堂一帶漸漸發展成俗稱的廟街仔(關帝廟街)。山西宮雖對關廟的發展史密不可分,是當時漳州移民的信仰中心,鄉紳耆老議事指揮要地,兼具經濟、教育功能,但對於整個大台南地區的發展影響不大,最大影響範圍只侷限於新豐地區。

2.藝術價值:山西宮經歷多次重建,現仍留存的雕塑或建物並不多,移地保存的舊廟內也幾經修整,不論是內部裝潢或是外觀都跟過去差異頗大。

3.科學價值:山西宮與雖臺灣早期漳州移民關係較密切,也是地方發展拓墾的重要的因素,但關公信仰似乎沒有因為山西宮的出現而在台南普及。

(二)表現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四)具重要性、(五)保存完整

山西宮幾經修改,留下來的舊廟也只保留了過去中殿的部分,保存較完整的僅遶境暨王醮祭典。而王醮祭典在2009年被指定為文化資產。

與山西宮相關的文化資產

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

山西宮第一次有記錄的建醮是在大正2年(1913),地方人士再度發起大修繕,並舉行醮祭,而這一次是慶成醮,是否有王船祭典無法確定得知。戰後第一次有王船活動的醮祭是在民國47年(1958),其為重修舊廟完成後所舉辦的五朝王醮,但實為七朝王醮,名為五朝主要用意為尊敬神明和遵循傳統習俗,此年議決每隔12年舉行1科,並與歸仁地區的仁壽宮、保西代天府(大人廟)有「接辦」的情形,3座廟宇有交陪情誼,人稱「三腳砧」,其順序為大人廟在先,山西宮居中,仁壽宮殿後,有大道公押後之意;之後於1970年配合金爐移建而舉行庚戌科王醮,1982年因新廟落成而舉行壬戌科王醮,1994年的甲戌科王醮也在斥資3000萬元的山門落成時舉行。

山西宮在戰後的5朝王醮,都遵行12年辦一次的習俗,比鄰近的歸仁仁壽宮及保西代天府漏辦情形還少,足見關廟人對山西宮王醮慶典的重視。

盧明教《濃濃關廟情 戀戀香洋風》

參考書目

https://reurl.cc/YWlkxX

封面圖片

盧明教《濃濃關廟情 戀戀香洋風》

舊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