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港區與棒球歷史之旅
一同回味歷史的餘韻
小旅行背景
之前的實察就是走這一段路線,雖然那次我並沒有出席,但事後同學跟我推薦:哦,這次還不錯啊。我就去查了相關資料,沒想到還真的挺有趣的,這些有數十年歷史的文化資產與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彷彿閉上眼就能看見他們在場上奔馳的英姿,他們留下一個又一個的優異成績與歷史,仍然流傳至今。
能高團的前身為高砂棒球隊,這是臺灣史上上第一支由臺灣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由林桂興在花蓮舞鶴社集合阿美族小孩所組成;而這次的小旅行是花蓮縣文化局所舉辦,藉由花蓮棒球史為出發點,透過探訪臨港線舊址、花蓮港及林桂興的相關歷史地點來認識花蓮棒球史。
花蓮港
日治前期的花蓮缺乏與海外貿易的天然良港及提供海洋的運輸,再加上日治後期二戰時期的經濟發展需求,當時的廳長江口良三郎了解到花蓮築港的急迫性,於是在任內成功地促進花蓮港築港長達8年的計畫。
右圖:花蓮港街一般圖(1931)
然而江口良三郎在計畫的中途去世,遂由繼任廳長豬股松之助繼續江口廳長的遺志,完成築港的任務。
右圖:能資所,花蓮市航拍(1951)
江口良三郎
江口良三郎 ,橋本白水(1924)
江口良三郎,為佐賀縣佐賀郡鍋島村人,於1920年至1926年擔任花蓮港廳長,為花蓮港第五任廳長。曾參與太魯閣戰爭,任警部、理蕃課長等職。
他在任期內積極推動花蓮港的建港計畫,以歌謠與組建「能高團棒球隊」赴日比賽等方式,向日本人宣傳花蓮,但日本政府認為於花蓮產業不甚發達,建築港口無利可圖而未予批准,1922年,江口良三郎僱人出海調查,自行以廳長身份籌建在烏踏石(琉球村)建造了一座蹄形防波堤以提供漁船使用。
1930年,在時任花蓮港廳長豬股松之助的推動下,日本國會批准興建花蓮港,並於隔年十月動工。
林桂興
林桂興於明治32年12月3日,在台東廳台東街寶町出生,是一名熱愛棒球的老師,更影響了花蓮的棒球史。兒時就讀於台東公學校,大正3年7月,因家庭因素從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輟學,返回台東老家。同年10月,他進入台東賀田組的子關係企業櫻組工作。大正8年(1919)離開台東,來到花蓮,林桂興進入櫻組工作後不久,便成為實業團球隊中的一員,當時隊內的球員幾乎全都是日本人。
明治32年,日本財閥賀田金三郎,來到花蓮港建立企業集團賀田組,當年賀田組投資的事業包山包海,凡舉航運業、輕軌運輸、採礦、金融、製糖,甚至亦有拓殖墾、煙草栽培、鹽田、製腦等事業。
梅野清太為首的東臺灣的日本企業家,為促成花蓮港的興建特別籌組了一支棒球隊來宣傳花蓮港,而這個球隊籌組的工作就是由林桂興來進行,林桂興對原住民青年身體素質的了解,組成了一支全由原住民所組成的「高砂棒球隊」,而球隊在短短的兩年,便足以和當時花蓮的正式球隊相抗衡。
能高團
臺灣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於校門前的學生(脫帽者為能高團)
大正12年,高砂棒球隊在花蓮港廳廳長江口良三郎及梅野清太兩人運作之下,被改名為「能高團」。其成員並被統一安排至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就讀,每天上午讀書、上課,下午到花岡山運動場練球。
花岡山公園,照片中即為當時花岡山棒球場
能高團球員阿仙、羅道厚、紀薩、羅沙威及葉天送等皆遠赴日本平安中學就讀,而全島大會比賽結束後,能高團成為首支臺灣人打進日本甲子園的球隊,比眾所皆知的嘉義農林棒球隊還早出征甲子園。
臨港線
左圖:OSM(2021),右圖:花蓮市街圖(1980)
1931年花蓮港開始了築港計畫,也同時興建運送築港物資所構築的臨港線鐵道,在1939年築港完成後,這條路線則化身為客貨兩用的太平洋臨海鐵道,直到1992年花蓮舊火車站廢除裁撤為止。
花蓮港臨港線新村站今昔對照
現今臨港線已成為兩潭自行車道,而狀況整體已經經過大規模的改變。
花蓮港港史館
港口,是文化的繁衍之口,是現代性、區域性、全球化的首波接觸地。
圖片來源:花蓮港務公司、肯默邦
圖片來源:花蓮港務公司、肯默邦
圖片來源:花蓮港務公司、肯默邦
花蓮港港史館參訪資訊
場館地點:臺灣花蓮市海岸路66號3F
聯絡方式:03-832-5131#2162
粉絲專頁:
目前採預約導覽制,若需預約請制電洽詢花蓮港務分公司。
圖片來源:花蓮港務公司、肯默邦
花蓮港昭和紀念館
資料來源:葉柏強,《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花蓮縣文化局,2016)
此圖為日治時期的花蓮港昭和紀念館。由於當時花蓮港人口開始擴增,身為花蓮港公共場所的公會堂,會場的空間大小已不能滿足不斷擴增的人口數量,故必須建設更大的建築來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在江口良三郎廳長的任期下,經由阿美族的先覺者日向五郎的提議,聘請設計師來規劃新的公共場所。花蓮港昭和紀念館於1920年代落成,座落於原公會堂旁邊的位置,外部並以鋼筋水泥興建,內部則呈現八角狀的建築特色,使得建築能變得比以往寬闊,也能提供長途旅人們一個小歇、過夜的去處。
現在成為了國軍英雄館現址,昭和紀念館當初為阿美族人一起出資,將阿美族以前使用的舊器物收集起來成立的展示館,當時花費了約三萬元於昭和3年(1928)春天落成,位於當時花岡山公園的入口處。戰後,昭和紀念館改稱為「中山堂」,民國75年(1986)年改建為國軍英雄館,作為旅館使用直到今日。現址為花蓮市花崗街56號,有不同類型的套房或者背包客房等等,提供旅遊行程(賞鯨、溯溪、泛舟等等),並可於旅館中享用早餐,歡迎大家來住。
花蓮港公會堂
左圖來源:葉柏強 右圖:Google
花蓮港公會堂位於花崗山上,就在現在花蓮縣國民黨黨部的位置,由於在之前花蓮港一直沒有一個適合公眾集會的公開場所,所以由花蓮港街的官民聯合捐資二萬餘元興建花蓮港公會堂以為集會之用,大正10 年9 月動工,次年完工,並於3 月12日舉行落成式。公會堂外觀為木造和式建築,內部兼採和式西式裝潢,外邊建有小池庭園,並有以鵝卵石裝飾的矮牆以及門柱。在這張片山寫真館所發行的繪葉書中。
資料來源
- 《林桂興和他的時代 》,張薇芊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 花蓮港務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 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