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園:身體,及其所創造的(下)

作者/連思瑜

我們長大了,懂得佩服那裝了一肚子黏黏汁液的毛蟲,他體內的血像是滴答走動的時鐘。我們看著牠在一個危險的世界裡爬行,了解牠的兇猛、牠欺騙的必要。褐斑蝶脫蛹而出,燦爛、令人心碎。我們追蹤牠那短而執著的幾天過程,直到牠顏色褪去、翅膀脫落。現在我們掀起樹葉,尋找蝴蝶卵。──蘿賽《蝴蝶熱》,引自頁200


觀察者的雙眼

循跡

毛瓣蝴蝶木上橙端粉蝶的幼蟲與蛹,可以同時在不同葉片上觀察蝴蝶幼生期的卵、幼蟲、成蟲階段。

初入蝴蝶園的人,總是會被斑斕羽色的翩躚姿態奪去目光,而若帶著相機的遊人,也容易帶著存儲在記憶卡中的華美照片滿意離去。但若是有經驗的觀察者,便會仔細思考,蝴蝶的一生會經歷什麼樣的過程?如果開始思索,會開始辨識蝴蝶的食草,看清園裡每一株植物的不同,接下來,便會從植物上找到不同蝴蝶所喜愛的嫩葉或老葉,在葉上找到卵,在卵殼上找到一枚細小的破洞,在葉片上找到幼蟲的食痕與蟲巢。就像是在毛瓣蝴蝶木上找到橙端粉蝶的一生。



反覆尋找

為了拍攝完整蝴蝶的幼生期,有時候會特意追尋某種蝴蝶的卵,而要拍到蝶卵,就要在葉片或花朵上細細搜尋。有時,為了追索一只蝶卵,清理好地面後席地而坐,老花眼鏡,放大鏡,相機鋪開,在一整盆長勢略顯凌亂的烏面馬,鎖定將開的花苞,一個、一個仔細搜尋。

在絕對的專注中,所有時間的流逝都是當下,當下,當下。

烏面馬花苞上的一枚卵,你看見了嗎?拍攝者原本希望在花苞間找尋細灰蝶的卵,找了一整個下午,未料卻其實是尺蛾的卵。(林淑煇拍攝)


偽裝與擬態


觀察者的身體

70-300mm f/4-5.6 Macro

攝影者架好腳架,罩上偽裝帳在喜愛的地點耐心等待,此時此刻,他已經對環境了然於心:前方紅豔的繁星花,是橙端粉蝶、紅珠鳳蝶等喜愛吸食的蜜源植物;右側陽光均勻灑落在繚繞的長穗木與馬利筋上,是眾多蝴蝶喜愛造訪的地點;左側則是偏暗一些,蝴蝶稍少。

若是走動捕捉畫面,攝影者掌握了步履的節奏與距離,清晰、準確、不帶猶豫,鏡頭對上蝴蝶飛舞暫歇的短暫窗口期。


60mm F2.8 Macro 野外攝影

面對著一枚細小的卵粒,攝影者小心翼翼地對焦,夾起雙臂,屏息,抑制住任何一絲細小的抖動,對準,按下快門。

快門是一瞬的。是拍攝過程中,最大的震盪。

攝影者對著相機螢幕,逐張檢視照片的對焦,重新對準卵粒。

有時,風勢比呼吸更先一步抵達。攝影者放下相機,等待風暴平息。


65mm f/2.8 1-5x Macro 室內攝影;疊焦攝影

攝影者將嫩葉連枝俐落剪下,衛生紙噴水包裹起植株斷面,再用塑膠容器包覆植株,保持嫩葉鮮活。拿到卵粒後,盡可能快地將卵粒放上手機架載物臺進行拍攝,避免卵粒經久失去光澤。

他將卵葉固定好,用鑷子調整,黏貼上膠帶。

他的手輕輕轉動,調整細微位置,直至對焦。

他在旁按下快門線。

等待三到五秒,相機自身的機械震動平息。再次按下。

他轉動佈鏡雲台,對焦卵的另一個區域,如此往復。

隔日,小心翼翼地,將嫩葉連同卵粒掛回植株。

圓翅鉤粉蝶卵不同對焦點的照片

圓翅鉤粉蝶卵疊圖成品 蝶卵照片並不只是「一張」照片,由於微距攝影景深非常淺,面對立體生物,一次僅能對焦清晰特定範圍,因此需要拍攝不同對焦點的照片後將照片進行疊圖處理,合成為我們所見的蝶卵照片。 此張照片的拍攝與處理是先用相機、閃光燈、腳架、微調雲台、快門線所組裝的設備,拍攝不同對焦點的照片數張,接著把每張照片用影像處理軟體做進一步的銳化、調整亮度等處理,最後用軟體把這一組照片做疊圖,然後裁切,得到最後的成品。 (圖說文/圖:謝華君)


觀察者的表達

照片

這是一隻橙端粉蝶,些許露出的翅膀內側擺脫了紅與綠,標誌著身為主角的色彩 (圖說文/圖:張晁維)

相機讓我們在觀景窗內長久凝視的慾望得以定格。拍攝成蝶飛舞的攝影者說,他喜愛鳳蝶吸食花蜜時腳彷彿在花朵上跳舞,橙端粉蝶的翅膀內側輕輕掀開,某個角度的黃蝶蠢萌的表情。拍攝卵的攝影者說,透過相機放大,他好驚訝一枚卵竟然可以如此纖細、精緻、充滿細節。

黑星弄蝶的卵,像一個草莓果凍,還用白色奶油裝飾,看起來很可口,也像一個精心製作的日式和菓子 (圖說文/圖:謝華君)


紀錄

斑腿樹蛙是外來種蛙類,近年數量遽增,其會排擠其他原生種蛙類的生存。

每個月的其中一個白天,志工們一邊走、一面由資深志工導覽,大聲喊出蝶種的名稱,負責記錄的志工用著一枝藍筆,在紙上不停寫下蝶名與紀錄。其中一個晚上,孩子稚幼而充滿活力的喊叫聲,隨著蛙類的起落而呼喊:「斑腿加一」、「澤蛙加一」,志工用發亮的手機屏幕一一記下。


溫柔的語言


※蝴蝶園及其觀察資料是由眾多志工的日常維護累積而成,此種維護與觀察,耐心、反覆、細緻,且與身體、環境、蝴蝶的生命史與習性密切相關。種植蝴蝶的食草、觀察蝴蝶的生態是蝶園志工的主軸,有不少志工既是園丁,也是觀察者,在細膩的照料中也不斷觀察著。

蝶園的環境中,一片葉子上便可能承托著幼蟲與卵粒,人與生命在親密的距離下,以及勞動與進行自然觀察的切換,形塑了獨特且細膩溫柔的身體韻律,以及人與生命的互動關係。「日常」是我初入蝶園所抓到的關鍵字,然而日常並不意味著枯燥乏味,而是照料與更新,洞察並重整秩序,充盈著創造性、美感與愛。

本文得以完成,是與方聖平老師、園務組志工朱寶柔、黃淑儀、楊瑞蘭、邱華龍(鹿子百合)等人一起進行的日常維護工作,參與解說組志工林淑煇(猴子)與謝瑞珍(紫燕蝶)的解說與定觀活動,閱讀志工郭秋月的蝶調紀錄,參與蛙調組志工邱佩娟(高蹺鴴)與梁富生(赤頸鶴)所舉辦的蛙類調查,拍攝者張晁維(陸捌肆貳昆蟲映像工作室)、林淑煇與謝華君在拍攝與觀察之餘的無私分享,志工賴振川與我分享找蝶卵的經驗,以及育苗組志工糜定忠、朱家貞在工作之餘的分享。其餘相遇的志工,也曾與我分享諸多知識與經驗。

本文寫作正式受訪者包含攝影者張晁維、林淑煇、謝華君、糜定忠、朱家貞等人,參與謝瑞珍的解說,閱讀方聖平老師的植物圖鑑,許多段落是以其訪談、解說與紀錄原話進行改寫,正文呈現上雖因閱讀體驗隱去特定受訪人姓名,但希望能於文末告知讀者,這些寫作是不同個人對蝴蝶的追尋、對自然觀察的反覆思索匯集而成,這些追尋與思索,多是持續了數年至二十年不等的時間,用勞動的雙手與細膩的凝視,所凝結而成的一段故事。

此外,我在訪談過程中也了解到育苗組工作曾經承繼自林試所退休的張先生,以及拍攝蝶卵的計畫曾是由賴振川找尋、莊燦榮拍攝,後來,莊先生因身體因素將拍攝蝶卵器材交給謝華君繼續此計畫。蝶園日常維護點滴,長期觀察紀錄,也是由無數個人累積、傳承並維繫而成。


⬋⬋⬋閱讀更多文章,請進入⬋⬋⬋

毛瓣蝴蝶木上橙端粉蝶的幼蟲與蛹,可以同時在不同葉片上觀察蝴蝶幼生期的卵、幼蟲、成蟲階段。

烏面馬花苞上的一枚卵,你看見了嗎?拍攝者原本希望在花苞間找尋細灰蝶的卵,找了一整個下午,未料卻其實是尺蛾的卵。(林淑煇拍攝)

圓翅鉤粉蝶卵不同對焦點的照片

圓翅鉤粉蝶卵疊圖成品 蝶卵照片並不只是「一張」照片,由於微距攝影景深非常淺,面對立體生物,一次僅能對焦清晰特定範圍,因此需要拍攝不同對焦點的照片後將照片進行疊圖處理,合成為我們所見的蝶卵照片。 此張照片的拍攝與處理是先用相機、閃光燈、腳架、微調雲台、快門線所組裝的設備,拍攝不同對焦點的照片數張,接著把每張照片用影像處理軟體做進一步的銳化、調整亮度等處理,最後用軟體把這一組照片做疊圖,然後裁切,得到最後的成品。 (圖說文/圖:謝華君)

這是一隻橙端粉蝶,些許露出的翅膀內側擺脫了紅與綠,標誌著身為主角的色彩 (圖說文/圖:張晁維)

黑星弄蝶的卵,像一個草莓果凍,還用白色奶油裝飾,看起來很可口,也像一個精心製作的日式和菓子 (圖說文/圖:謝華君)

斑腿樹蛙是外來種蛙類,近年數量遽增,其會排擠其他原生種蛙類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