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澳今昔
適合 中長途遠足
東澳古道是連結大嶼山北部數個主要村落的步道,東起東涌,西至大澳,沿途經沙螺灣、䃟頭、深屈等。昔日憩靜純樸的農村,自90年代的「玫瑰園計劃」(新機場工程)開始,景觀來了巨大的變化,與多項重點基建發展相鄰相對,包括赤鱲角新機場、東涌新巿鎮等等。
雖然古道上幾個鄉村已隨著新都巿發展而日漸式微,可是會途經不少舊遺跡及鄉村生活風貌,包括炮台遺址、嶼北界碑、漁鄉棚屋等等。縱使四周風景已經「滄海桑田」,仍有些是東西「桃花依舊」。
本路線沿途山勢起伏不大,惟步行需時4-5小時,適合中級遠足愛好者。
路線地圖
東涌 至 大澳
路線總長:10.8公里
中途撤退點:沙螺灣渡輪碼頭
路程:約5小時
東澳古道 Tung-O Ancient Trail
東涌炮台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54;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路線概覽
東涌
東涌
明朝萬曆年間的地圖中已有記載,原稱為「東西涌」,曾是漁米之鄉。這裡的人口在乾隆年間因客家人和廣府人的遷入而開始增多。
古人說「先有東涌後有大澳」,東涌因沒有漁鹽之利,只是有廣闊的耕地,其地位一直不及大澳的漁港來得熱鬧。
眺望多年後的今天,東涌發展蓬勃。在政府規劃下,成為有多個屋邨、屋苑以及大型購物商場的新市鎮,相反大澳是維持較多漁港特色。
資料來源:《今日大嶼山》
赤鱲角
赤鱲角
早於唐代已有人居住。明代時,因島上植被稀薄、水土沖刷嚴重,像人衣不蔽體、「打大赤肋」而得「赤鱲洲」一名,亦曾有文獻以「赤瀝角」稱之。
島上有豐富石礦資源,曾有採石場,天后廟亦以石材建成。赤鱲角在興建機場前有四條小村,分別為深灣村、過路灣、虎地灣和長沙瀾,村民主要從事採礦業和農業。
90年代,政府將全島夷平及填海興建香港國際機場,並將天后廟和村落遷至東涌黃龍坑,重建成「赤鱲角新村」。
除了村落和虎地灣唐代灰窰遺跡被搬遷至東涌,過往大嶼山和赤鱲角沿海曾發現不少灰窰遺跡,把蠔殼或貝殼等原材料燒製成灰。
資料來源:《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饒玖才
沙螺灣村
沙螺灣村
該地以前因出產海螺而被稱「沙螺灣」。
大嶼山沙螺灣於宋代至清初盛產香樹,並出產「莞香」,而據考證,當時沙螺灣生產的莞香品質非常高。
1952年有居民發現鎢礦,吸引非法採礦者開採,導致沙螺村的河水被礦渣污染,造成堵塞問題。及後政府批出臨時開採牌照以控制非法開採,再批准遠東公司於沙螺灣作大規模開採。直至60年代,開採活動才因礦產漸少而停止。
資料來源: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坐言集之香港前期經濟》,蘇萬興
大澳
歷史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1988
大澳
大澳過去因有漁、鹽之利而被認為是大嶼山的「首邑」,在大嶼山眾多的村落中,亦比較繁榮及有著可觀的商務發展,過去與香港仔、筲箕灣及長洲齊名,被視為香港四大漁區。
大澳一河兩岸,北面的「大澳島」便是大澳區域名稱的由來。居於大澳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漁民,在戰前全盛時期有近三萬人居住、作業漁船多達五百艘。
而水上人在大澳漁村的生活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晚期,歷史悠長,因此漁村留有不少古蹟,如楊侯古廟和舊大澳警署。
資料來源:《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饒玖才
沿途景點
01 / 15
1
馬灣涌小漁村
據說,從隋朝至五代十國年間,已有人在馬灣涌聚居,其後發展成漁村。馬灣涌以前盛產花蟹、鱲魚,亦有出產稻米及蒜蔥等。
時至今日,馬灣涌村雖被高樓林立的逸東邨和東堤灣畔所包圍,但村內卻保留了截然不同的漁村寧靜氣氛,仍可看見棚屋、舢舨和魚網。
資料來源:《漁村文化》,香港電台
2
東涌炮台
九龍寨城、東涌古城是香港歷史上兩大古城之一,城寨拆卸後,東涌古城便是現存唯一的古城。東涌古城位於大嶼山東涌下嶺皮村。東涌炮台位於東涌上嶺皮村旁,在清代稱為「東涌所城」,是大鵬協右營的水師總部。
1832年建成的東涌炮台被列為法定古蹟,炮台於清朝嘉慶年間用以壓制海盜和防止英國入侵。
現時的東涌炮台仍可找到六門重量、鑄造年份不一的古炮,而且鑄造年份早於炮台建造,據專家估計是從不同地方搬移到此。
1898年,清兵撤退、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位置先後用作警署、鄉事委員會及學校校舍。
資料來源: 《東涌懷古》 ,古物古蹟辦事處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54;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3
東涌侯王古廟
侯王古廟已被評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據說在1765年建成。廟內保存了鑄著「清乾隆三十年」字樣的古鐘,以及標誌著經過多年紛爭的地主與農戶之間關係修好的「地主佃戶和好碑」。
相傳廟中供奉的楊侯王為保護宋帝昺逃難至港,且於東涌灣對抗元軍的楊亮節。
資料來源: 古物古蹟辦事處
4
侯王橋
侯王橋是東澳古道連接沙螺灣和東涌的必經之路,東涌河將兩地分隔,附近村民為方便渡河,便自行搭建竹橋以便利居民和遊客橫跨兩岸。其後因橋樑簡陋及不穩固而急需改建,但居民無力負擔工費。
1971年理民府撥款由駐港英軍工兵團改建為鐵橋。1979年的颱風荷貝將該橋吹毀,及後再由理民府改建為現時所見的混凝土橋。
資料來源:華僑日報,1971年2月22日
5
東涌河口
東涌河為香港僅存仍保留天然原貌的河流,雖然其中一段曾遭非法挖掘,但修復後今天仍能發現不少罕有原生淡水魚和蜻蜒棲身。
而河流的沉積物於東涌灣形成天然泥灘及紅樹林,除了紅樹種類豐富,泥灘上亦可以找到被稱為「活化石」的鱟(馬蹄蟹),其他蟹和螺的數量亦非常多。可見河流生態價植豐富。
近年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亦令人關注工程會否對其河流環境做成影響。
6
䃟頭
䃟頭的生態價值非常高,是漁護署鑑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之一,村內的泥灘更是馬蹄蟹的棲息地。泥灘在潮退時更可見到海草床和紅樹,馬蹄蟹、海螺及其他魚蝦和諧地在此共處,沒有外來的干擾,是值得留意的生態景點。
7
玫瑰園計劃
1989年政府宣佈「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因寓意美好而又被稱為「玫瑰園計劃」。計劃包括十項基建工程:赤鱲洲填海造地建成赤鱲角機場、建設青嶼幹線和北大嶼山公路,以配合香港航運交通的發展等。
所有基建落成後,陸路交通可連接至大嶼山,並佔有重要航運地位,而東涌亦逐漸取代梅窩,成為大嶼山主要的交通樞紐。
8
沙螺灣大樟樹
從古道向山上望,你會看見兩棵非常突出的大樹,它們是已被列入《古樹名木冊》的樟樹,專家估計已有400年樹齡。
據說日軍在佔領香港期間為了補充燃料而需大量伐木,沙螺灣的樹林亦不能倖免。惟獨這兩棵大樟樹相傳因雨後有青煙圍繞,被認為有靈氣,日本人不敢褻瀆神明才得以保存。
9
深屈灣
深屈村在昔日大澳興旺時有出產稻米,數量不僅能應付村內居民,產量更可以輸出到大澳集市售賣。到達深屈村後會看見一片海灣,在這裡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到紅樹林生態。此處亦可看到港珠澳大橋。
圖片來源: jessica_lkw
10
嶼北界碑
1898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租借予英國後,便在1902年豎立「嶼北界碑」,以及位於狗嶺涌的「嶼南界碑」。界碑上刻有立碑的座標及定明新界租借地界線,基座的三面刻有中英碑文,從中可見當時大嶼山的英文是寫作 “Lantao Island”。
界碑由麻石製成,現被納入政府文物地點作保護,未見有任何評級。
資料來源:《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劉智鵬
11
大澳水鄉棚屋
大澳的水上棚屋已有約二百年歷史。有指是漁民為安置老人和小孩,讓他們免受出海可能遇到的危險而搭建,亦有指是蜑家漁民放棄以船為家、漂泊的水上生活後所建。
棚屋最初是由木柱鞏固停泊在沙灘的舊木船而成,因而當時仍保留漁船的圓頂,後來亦隨著時代發展出各種以葵葉及鋅鐵片搭建、以麻石柱或坤甸木為地基的棚屋。
在水上興建、戶戶相連的棚屋,加上漁民簡樸的生活面貌令大澳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
2000年發生的一場大火燒毀了近百多間棚屋,昔日留下來的棚屋已成少數,而現在有不少是重建後的新棚屋。
資料來源: 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
歷史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1937
12
大澳關帝古廟
這所關帝廟是大澳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建於明朝年間。在清朝及其後曾多次重修,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除了關帝和太歲,廟裡亦有供奉大嶼山漁民獨有的神祗:漁頭大王。雖然其由來和事蹟未有考據,但相信與香港漁民的祝福語「魚頭大汛」有關。
由於大澳以前是漁鹽業繁盛的地方,所以有不少廟宇供奉神祇以保佑漁民平安。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60;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13
大涌橋橫水渡
大澳島與大嶼山本島一河相隔,從前居民需依靠「橫水渡」往來兩岸之間,直至1996年建了大涌橋,連接兩岸。
早期的橫水渡木船是以竹竿撐船渡河的,後期才把麻繩綁在兩岸,變為用人手拉繩渡船。每次可以載30名乘客,每程收費由三個銅錢,隨年月加價至五亳錢一程。
大涌橋落成後,大澳橫水渡便被取代,而橋樑的中間部分以吊橋設計,可收起供大型船隻駛過。
資料來源: 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
歷史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1983
14
鹽田遺址
大澳的鹽業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北宋時期,在元明清時期,更是出產海鹽的主要地區。
鹽為生活必需品,在中國更是需求龐大,為保證產量,古代產鹽由朝廷經營。大澳在以前有85%的面積是鹽田,包括寶珠潭、新基村、坑尾溪、南涌等位置,令作為舊時大買賣的鹽業成為大嶼山的經濟支柱。後來,大澳海鹽不敵外鹽的價格優勢,最終鹽田被荒廢。
在00年代中,為了補償赤鱲角新機場及北大嶼山發展工程中損失的紅樹林,於現今大澳巴士總站旁的鹽田補償種植12公頃紅樹,成為現時的紅樹林。
資料來源: 漁農自然護理處 、 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
歷史圖片來源:楊家榮;1957;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15
大澳蝦醬廠
蝦醬是大澳的名產,蝦膏及蝦醬製作的傳統技藝在2014年被政府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香港附近海域每逢五至八月便會盛產銀蝦,加上大澳當年鹽業盛行之地,銀蝦和鹽便是蝦醬重要原材料。
近年,香港近海生態環境面對不少破壞,使得銀蝦數量減少,大澳蝦醬業已不復當年。
資料來源:《野外動向》84期 —— 大澳蝦醬傳奇,梁名漢
歷史圖片來源:楊家榮;1957;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玫瑰園計劃
1989年政府宣佈「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因寓意美好而又被稱為「玫瑰園計劃」。計劃包括十項基建工程:赤鱲洲填海造地建成赤鱲角機場、建設青嶼幹線和北大嶼山公路,以配合香港航運交通的發展等。
所有基建落成後,陸路交通可連接至大嶼山,並佔有重要航運地位,而東涌亦逐漸取代梅窩,成為大嶼山主要的交通樞紐。
歐錦棠遊記
【大嶼山古蹟遊】山系阿棠帶你欣賞古蹟+紅樹林!邊走邊細說歷史故事!一條路線搞掂晒~|乜乜棠水舖
交通資訊
去程交通:
新大嶼山巴士: 38 逸東邨 ↔ 東涌站巴士總站 (循環線);
富裕小輪:屯門 ↔ 東涌 ↔ 沙螺灣 ↔ 大澳
回程交通:
新大嶼山巴士: 1 大澳 ↔ 梅窩碼頭; 11 大澳 ↔ 東涌站巴士總站
富裕小輪:大澳 ↔ 沙螺灣 ↔ 東涌 ↔ 屯門
製作單位
歷史圖片鳴謝: 香港大學圖書館,HKUL Digital Inita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