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坪的法門

適合 短途遠足 及 宗教愛好者

過去的昂坪非常清幽,從各宗教襌院建築如此集中便可得知,不少僧侶亦以此為靜修的地方。而在交通仍未發達時,法門古道便成為他們來往昂坪及東涌最快捷的選擇,而且古道建造緩緩而上,並不陡峭,未到昂坪便以可見沿途的茅蓬和靜室,與市區的氣氛截然不同。 時至今日,昂坪已發展為一大旅遊景點,昂坪市集、心經簡林及天壇大佛都吸引不少遊人到訪此處,遊人如鯽,但座落於其周邊的山中寺院,卻仍能保留著一份清幽寧靜。


路線地圖

昂坪 至 石門甲村

路線總長: 3.5公里 (無中途撤退點)

路程: 約2小時

Powered by Esri

法門古道


路線概覽

海天一境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59;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牌坊曾為昂坪西邊主要入口,視為「山門」,現已被樹林埋沒。


昂坪生態

昂坪生態

昂坪曾紀錄得超過一百種蝴蝶在此出沒,數量佔全港蝴蝶物種近四成。當中包括被稱為「昂坪三寶」的草黃弄蝶、鈎型黃斑弄蝶和東亞矍眼蝶,均是十分罕見的物種。

另外,由於昂坪的環境濕潤,有利於兩棲類動物生存,令其成為本地主要盧氏小樹蛙棲息地。為了加強保育,昂坪有十四公頃土地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相片來源:Iris Lam

昂坪地理

昂坪地理

昂坪位於鳳凰山的山腰,是一處被羣山環繞的盆地。香港的地質史中有四期火山爆發期集中於中生代發生,大嶼山曾有活躍火山活動,屬第二期火山活動,因此昂坪和彌勒山的主要地質均為中生代火山岩,或會從岩石呈現流狀條帶構造,成為此處曾有火山活動的證據。

資料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法門古道 及 佛教禪林

法門古道及佛教禪林

20世紀初,不少僧侶及道士移居至香港,他們認為大嶼山遠離市區煩囂、環境幽靜,便在山林間修建茅蓬和靜室,及後在此修行,過著簡樸的農禪生活。

在東涌至昂坪的山路上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寺院,多年來一直是善信參訪之路,被稱為「法門古道」。

昂坪今昔

圖片來源:Vivien Cheng;1970s

昔日昂坪

昂坪的佛教文化氛圍濃厚,附近有多間大大小小的寺廟,在50年前的照片中可見,環境清幽純樸,山上都是村民及僧侶自給自足耕作的農田。

今日昂坪

其後天壇大佛及昂坪360的建成,到訪的善信及旅客大增,令昂坪成為面向國際旅客的著名景點。


沿途景點

1

昂坪360

亞洲最長的雙纜索纜車系統,被譽為全世界十大最佳纜車體驗之一。由動工至完成只用了兩年多時間興建。

受制於地理環境,承建商更從加拿大租用六頭騾仔,經山路把英泥、油渣及工人午餐搬運上山。

當中兩隻騾Dennie和Duffi於完工後定居於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協助日常搬運及擔任動物大使,分別於2019及2021年去世。

2

昂坪的發展

政府於00年代大力發展昂坪,又興建昂坪市集及昂坪360,吸引更多中外旅客。時任寶蓮寺住持曾反對計劃,擔心商業化的發展會影響佛門清靜。旅遊發展同時平衡環境及文化保育並不容易,項目經過多方討論和研究後才達至共識。 

3

「海天一境」牌坊

建於 1930 年代,在修建昂坪路之前是昂坪高原西面的主要出入口,寶蓮禪寺老一輩的僧侶會稱之為「山門」。

牌坊上的兩幅對聯皆由筏可大和尚所撰書,現已被複製至寶蓮禪寺的山門牌坊之上。

「海天一境」牌坊在2019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可是牌坊日久失修,附近雜草叢生。究竟如何好好保育這些文物才是最合適呢?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59;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

4

天壇大佛

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由寶蓮禪寺籌建,於1989年圓頂,籌劃和工程歷時12年。在2000年,大佛建築更榮獲「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第四名。

資料來源: 寶蓮禪寺 

5

寶蓮襌寺

據寶蓮禪寺網頁,其前身為多年前由三位禪師所建的「大茅蓬」,直至1924年,紀修和尚由鎮江金山寺來港,應寺內僧人請求,成為住持,並更名爲「寶蓮襌寺」。

紀修和尚是「寶蓮襌寺」第一代住持。

現時,淨因大和尚是寶蓮禪寺第八代住持。

歷史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1983

資料來源: 寶蓮禪寺 

6

昂坪茶園

茶園由已故英國御用大律師貝納祺所創建,現已荒廢多年。雲霧茶是茶園的特產,在輝煌時期更有出產龍井、水仙等種類茶葉,更遠銷至英國、印度等地。

昂坪茶園在當年除了產茶,亦有經營餐廳和渡假屋,並設有滾軸溜冰場及騎馬場等康樂設施。

歷史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1980

7

昂坪奇趣徑

奇趣徑平坦輕鬆,沿途會經過昂坪茶園餐廳、「鳳凰觀日」牌樓,經過小溪時更有機會聽到盧氏小樹蛙的叫聲。

8

心經簡林

到達「心經簡林」涼亭,更可欣賞到相傳被稱「爛頭」(英文 Lantau 譯音) 的鳳凰山,及映有天空倒影的石壁水塘。

心經簡林展出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墨寶,為教授於2002年盼鼓勵港人從亞洲金融風暴後的經濟低迷走出困境而贈與港人。其後由政府將其以大型戶外木刻的方式展示,建成心經簡林。

38根木柱刻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約經文,表現出經文的哲理性以及將書法與立體木柱作結合。

資料來源: 旅遊事務署 

圖片來源: jessica_lkw 

9

東山法門

此牌坊由已故英國御用大律師貝納祺所建,是法門古道東面的出入口。據《大嶼山誌》所記載,以前牌坊的另一面刻有「鳶飛魚躍」四字,及對聯「到此已為無俗慮,上來自覺有天然。」,均為明慧法師所書。

現時橫匾已換上「東山法門」四字,及對聯「到這裡一塵不染,行將去普利群生。」

歷史圖片來源:Vivien Cheng;1970s

資料來源:《大嶼山志》

10

法門古道 及 佛教禪林

20世紀初,不少僧侶及道士移居至香港,他們認為大嶼山遠離市區煩囂、環境幽靜,便在山林間修建茅蓬和靜室,及後在此修行,過著簡樸的農禪生活。

在大嶼山修築的佛寺有約八十餘間,當中寺院包括十方叢林、子孫叢林、精舍及梵室等。 

資料來源: 寶蓮禪寺 

11

石門甲羅漢寺

羅漢寺是大嶼山著名古剎(古老的寺廟)之一,前身為一個面積細小的天然岩洞,是暢緣和尚隱居潛修的地方。後來有多位居士徵得暢緣和尚同意,在岩洞旁建立羅漢寺,於1973年竣工。

12

石門甲圍門

石門甲村相信建於清朝,當時的史籍已有石門甲的記錄,是東涌其中一條歷史最悠久的村落。

日佔時期,村落曾遭受砲轟,所幸石門甲圍門經歷炮轟後仍然完整,圍門現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13

東涌河

東涌河有各種的淡水魚棲息,河口有天然紅樹林和泥灘,孕育著各種珍貴生物,如北江光唇魚和米魚。

為了興建迪欣湖,2003年時一段東涌河被非法挖掘巨礫和卵石,破壞河道生態。由於此河流極具保育價值,挖掘工程即時引起公眾關注,及後政府推行計劃,落實修復東涌河生境。 


重要人物 — 貝納祺

貝納祺 (1922年 - 1996年)

已故英國御用大律師貝納祺(Brook Antony Bernacchi) 在1945年定居昂坪,不久後便在寺院旁興建昂坪茶園,是第一位定居在大嶼山的洋人。在當時,村民種植茶樹多為自用,而他創立的茶園是一間商業茶園,也是社會企業。茶園會聘請更生人士,更會將收益回饋社會,在當地興建公立學校。貝納祺晚年身體轉差,因而將茶園交由陳煥池夫婦打理。


交通資訊

路程: 1.5小時 

去程交通:

昂坪360纜車: 東涌 ↔ 昂坪;

新大嶼山巴士: 2 梅窩 ↔ 昂坪; 21 大澳 ↔ 昂坪; 23 東涌市中心 ↔ 昂坪

回程交通:

新大嶼山巴士: 34 石門甲 ↔ 東涌; 3M 梅窩 ↔ 東涌市中心; 11 大澳 ↔ 東涌市中心;  11A 石壁 ↔ 東涌市中心(假日線) ;  23 昂坪 ↔ 東涌市中心

🚏石門甲道(東涌道)巴士站


製作單位

貝納祺 (1922年 - 1996年)

歷史圖片來源:吳灞陵,1959;香港大學圖書館. 特藏部